为啥有一些同学会“放弃保研”,而选择“考研”,背后原因很现实

在研究生考试中,大多数学生会羡慕那些“保研生”,他们不用经历长时间的复习和备考,凭借平时优异的成绩和表现,就能顺利考上研究生。
但现实却并非如此,有一些同学会“放弃保研”机会,而选择继续参加“考研”笔试,这又是怎么

回事,其实背后原因很现实。
为啥有一些同学“放弃保研”,而选择“考研”,背后原因很现实通常来说,在研究生考试中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考研,另一种是保研。考研的方式大家都有所了解,就是参加全国或各学校的统一考试,胜出者将成功上岸。

保研则指的是推荐优秀的应届毕业生免试去攻读硕士学位,甚至有些同学可以推荐读直博。只要通过报考院校的面试,就可以直接被录取,不用参加统一考试。
在很多考生眼中,都非常羡慕保研生,毕竟没有了长期备考的压力,能把更多的时间放在自己的专业学习中。
如此优越的条件,为啥会有一些同学“放弃保研”机会,而选择“考研”呢?其实背后原因很现实。

★ 保研最明显的缺点就是“无法选择自己想去的学校”
对于大部分保研生而言,学校给予的保送名额多数是本校的,能够“外保”的名额少之又少,能拥有这样名额的学生更是“凤毛麟角”。
这也就意味着,学生所上的学校和所学习的专业基本已经固定,如果保送的是直博,基本就没有“退路”了。
如果“放弃保研”,选择自己考研,就可以选择一所自己喜欢的高校,从而弥补高考时候的遗憾。除此之外,还可以跨专业考研,虽然难度很大,却拥有更多的选择自由。
不仅如此,很多名校学生还申请了国外留学资格,甚至有人已经拿到了录取通知书,这样一来,他们自然会放弃保研名额。

★ 学生虽然成绩名列前茅,却一直不稳定,很难有大的突破
众所周知,保研生的第一标准就是成绩,这不是根据某一次的成绩而决定的,是对学生大学四年的成绩进行综合评定之后,才能做出的最后邀请。
学生的平均成绩越高,就越有希望获得保研资格。虽然很多大三学生一直名列前茅,却不是很稳定,如果按照平均成绩计算,他们可能很难跻身前列。如果有同学出现“偏科现象”,那基本已经告别保研了。

虽然在保研生中,成绩占据了主要位置,但还有很多加分项,比如国家级或是省级的竞赛奖项,科研创新项目以及期刊论文的发表情况等。这些都会影响保送名额。
相比于保研而言,考研只需要参加一场初试和面试,就有机会上岸,并且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和院校,其实会更简单一些。
毕竟保研的难度很大,大学四年的平均成绩要稳居前列,除此之外,还要准备各种竞赛、论文和科研项目,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一般学生也很难达到这样的标准。

写在最后:为啥有一些同学会“放弃保研”,而选择“考研”,看到背后的这两大原因之后,或许就会有很多人能够理解“保研生”的苦楚了,真的很现实。
通常而言,一个学校的保研名额非常少,可能在985和211高校的比例会相对较大,但普通院校的保送名额屈指可数,要想成为“凤毛麟角”之人,远比考研的困难更大。

当然,“放弃保研”只是一种选择,这并不意味着学生放弃了一个“绝佳的机会”,有时候自己去考研,能收获更多的可能性,接受不确定的存在,反而能够锻炼大家的应变能力。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