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的实践探索——以武汉大学研究生实践育人为例

??在发展过程中,武汉大学始终将学校作为基地,将项目作为纽带,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为社会服务作为主要的发展内容,不断地开展探索与实践,真正实现了育人共同体建设工作,并且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建章立制,推进基地共建,夯实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的基础
   在武汉大学发展过程中,先后制定了多项文件与制度,这些文件与制度的核心都在于实践育人。

为了全方位贯彻我党的教育方针与教育任务,学校始终围绕立德树人的教育关键与各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开展合作,在这一过程中,育人为本、互惠双赢成为主要的发展方向与发展目标。其中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都开始大力推进研究生实践育人基地建设工作,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还签订了对应的基地建设协议书,协议书当中明确划分了在建设基地过程中双方的责任。

目前,学校已經在湖北、广西、广东、浙江、江苏、重庆、天津等地区建设了18个研究生育人实践基地。据不完全统计,每个基地每年可以提供500个实习岗位,涉及大大小小100个专业。地方政府在每年发展过程中都需要投入将近100万的资金用于支持当地的育人实践基地,而学校的育人实践基地在发展过程中也解决了很多难题,包括技术难题500余项、外文资料500万字、调研报告2000余篇、专利40余项。可以说武汉大学成为实践育人基地的一个榜样,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学校、社会都在共建基地当中实现了多赢,而实践育人基地的价值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二)整合资源,推进平台创新,丰富

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的载体
   首先,需要搭建一个合作平台,共享智力以及技术资源,学校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作用以及智力资源的优势,同时也需要积极招揽一些技术资源,通过多种方式,可以全方位、多层次地为一些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农村社区提供技术服务。如武汉大学研究生挂职锻炼基地,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针对社区的医院研发了一套信息管理系统,同时对全院的职工进行了培训,帮助医院在信息化改革当中迈出了最关键的一步。

其次,需要搭建产、学、研三者合作平台,在这一过程中真正做到共享成果转化资源。学校在建设的过程中将实践基地作为关键的纽带,其也是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和项目合作的关键。如武汉大学与宁波市江东区人民政府就以武汉大学研究生挂职锻炼基地作为平台举办了科技成果对接洽谈会。最后,需要搭建人才培养合作平台,共享交流育人资源。学校各个研究生培养单位还需要与国有企业、科研院所、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建设对应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武汉大学最先开始使用了双导师制度,聘请一些企业当中的技术骨干或者专家作为校外兼职导师共同培养研究生,学校则是使用挂职的方式来选派一些博士生前往企事业单位任职,实现了彼此共同发展。

   (三)多措并举,推进交流互动,营造实践育人共同体

建设的氛围
   首先,需要使用多种方案与手法进行宣传,通过宣传手册、新闻报道、工作简报等方式,可以在校园网、政府网、地方电视台等多个平台上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还需要引导社会各界,尤其是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街道社区等对实践育人工作的关注与重视,目的在于加强社会各界对实践育人工作的认同感。其次,需要开展多层次的互动,除了实践育人工作会之外,还需要开展对应的动员会、推进会,一方面加强工作交流,另一方面加强情感交流。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