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理工大学优秀研究生李成志 星光不负赶路人

??一次,为了寻找榴辉岩样本,李成志所在的科研团队需要攀上一片几乎垂直的峭壁。向上攀登时,李成志脚底一滑,整个人顺着崖壁滑了下去。崖壁离地面足有六七米高,慌乱中李成志举起地质锤狠狠砸下,地质锤的尖头堪堪卡在一处石缝里,阻断了他的下滑,同时前面的伙伴也发现了他的处境,纷纷返回,这才将李成志拖出险境。待到攀上崖壁,李成志惊觉自己出了一身冷汗。他用“命悬一线”来形容这一次经历,令人胆战心惊的画面历历在目,现在回想起来,仍有几分劫后余生的惊惶。

■西藏之行:惊险与温暖并存■

2017年6月,刚考上成理研究生的李成志在导师的介绍下参与了西藏唐加地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这是一次国家级的区域地质调查项目。湛蓝的苍穹与圣洁的雪山,丰富的矿产油气资源与多样的地形地貌,无一不牵动着每一位地质人的心。作为一名地质人,李成志也早已心向往之。

第一次前往西藏进行实地调研时,由于缺乏经验,对高原反应没有明确的概念,李成志刚下飞机就在海拔三千六百米,气温十摄氏度的贡嘎机场蹦蹦跳跳。当晚高反发作,“头疼,嘴唇发紫,呼吸困难,走路一直打晃”,在基地休养了整整一周,才慢慢恢复。

严重的高反在他心头敲响了警钟:在西藏进行野外调研绝非易事,凡事必须小心谨慎。但再小心也难免发生意外,一次,为了寻找榴辉岩样本,他们需要攀上一片几乎垂直的峭壁,不久前下过雨,山体湿滑,向上攀登时,李成志脚底一滑,整个人顺着崖壁滑了下去,崖壁离地面足有六七米高,一旦摔下去,后果不堪设想。慌乱中李成志举起地质锤狠狠砸下,地质锤的尖头堪堪卡在一处石缝里,阻断了他的下滑,同时前面的伙伴也发现了他的处境,纷纷返回,这才将李成志拖出险境,待到攀上崖壁,李成志惊觉自己出了一身冷汗。他用“命悬一线”来形容这一次经历,令人胆战心惊的画面历历在目,现在回想起来,仍有几分劫后余生的惊惶。

还有一次,十个人乘两辆车出门,下过雨,山路泥泞,一辆车陷入泥坑,他们十个人“拉也拉不出,推也推不动”,就用铁锹挖,从早上八点多挖到晚上十点多,弄了一身的泥巴,精疲力竭,回到基地才吃上饭。

他们并非在唐加地区做基础地质调查的先行者,前人已经做过1:20万的,李成志他们此行的任务就是将调查精确至1:5万。1:5万区域地质调查,需要通过更精细的实地调查了解当地的地形,构造,岩性等,并进行地质填图。几乎每天都需要跑路线、测剖面、整理并录入资料……

正是由于这份险峻与艰苦,同行的人中有人支撑不住,选择退出,李成志却一路咬牙坚持下来,两赴西藏,深入调研。这两次西藏之行,为他的论文撰写提供了大量第一手数据与资料。

野外地质调查需要深入藏区,藏民热情淳朴,经常给他们送些青稞酒、奶酪以及牛羊肉。在老师的带领下,李成志一行人很快就同他们打成一片。2019年8月恰逢藏历雪顿节,全村人聚在一起唱歌跳舞,分享美食,还邀请李成志他们一起跳舞。庆祝活动持续了一周,其间有一场举重比赛。据李成志估计,那块被当作比赛道具的大石头重量在两百斤左右。李成志他们摩拳擦掌,想要试一试,结果只能搬起一点点。“他们力气真的很大,有些人看起来比我们还瘦小,都能搬到胸口那里。”李成志说。

与藏民的亲切互动无疑让艰苦的西藏行多了几分暖色。

■学术成果:功夫不负有心人■

在校时,李成志喜欢泡研究室,没有课的时候就自己到研究室阅读文献,积累知识。李成志笑称自己喜欢“堵”老师,遇到问题就总结下来,找时间跑到老师办公室寻求解答。

读研期间,李成志发表了四篇学术论文,中文核心一篇,EI两篇,SCI一篇,其中两篇是全英文写作,这四篇论文的资料与数据积累大都来自他在西藏的调研。2019年5月,李成志的一篇英文论文和一篇中文论文先后投刊,也一前一后收到了专家的回复意见,两篇都要大改,且限期十四天内修改并上传。“其实没有被拒稿已经很高兴了,但是看到专家的修改意见和时限,觉得还是挺难的”,李成志说。英文论文撰写难度极高,在表达方式和专业词汇上都有严格的要求。为了解决语言表达方面的问题,李成志采用了独特的“笨”方法:他在网络上收集了许多与自己的选题相关的英文文章,将其中的专业名词逐个总结下来,融会贯通,学习其中的表达方式。李成志

根据专家的意见,一条一条仔细修改。上午改中文,下午改英文,晚上总结英文词汇,有时太沉浸其中,连宿舍都忘了回。

李成志对那段时光印象深刻,有一天,因为遇到的问题实在太多,他心下焦急,一直在芙蓉食堂楼上的研究室里改论文,完全没有在意时间。等他完成当日的工作量,将目光从电脑屏幕上移开时,窗外已天光渐亮。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9年的七月底和八月初,李成志的两篇论文先后通过。“我当时正走在路上,接到通知,在路上就哈哈大笑。”

他也参与了一些学术交流会,第三届四川省AAPG高校联合学术交流会,世界华人地质大会……其中令他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第三届四川省AAPG高校联合学术交流会。这场会议上,李成志第一次做发言汇报,台下坐着来自中国石油大学、西南石油大学以及本校的师生,“当时挺紧张的,不过上去之后还算顺利,讲完就没事了。”会议的最后,李成志还获得了优秀汇报者证书。

■回望理工:热爱并感激着■

今年是李成志在学校的最后一个年头,回望在理工的三年,李成志感慨良多。2017年春天,李成志第一次来到理工参加考研复试。“第一印象就是觉得这个学校太大了,我走了好多圈,都迷路了。那时候也不知道有小白龙,从西门到东苑,走了半个小时。”

李成志觉得,理工带给了自己许多收获。“我入校那年,理工的地质学专业刚好入选‘双一流’,三年来我也见证了理工的发展。”李成志所在的地质学专业组织的各类交流会议越来越多,与会者不乏业内“大牛”。撰写论文时,李成志遇到了一些问题,正逢侯增谦院士来理工作报告,李成志带着自己的问题前去询问,得到的回复是“可能存在,但是不确定,可以做进一步研究”,这句话给了他莫大的鼓励,“就觉得算是得到了肯定吧。”

提及最感激的老师,李成志认为还是自己的导师朱利东教授和杨文光老师。朱利东教授扎根西藏二十余载,头顶苍穹,脚踏荒原,兢兢业业,刻苦钻研,“给我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导师带给他的,不只是学术方面的指导,还有生活里的关怀。17年第一次到西藏,李成志发起三十九度多的高烧,一整天粒米未进,导师平时从不下厨,却亲自为他煮了一碗面。“那一刻是真的很感动,老师是拿我们当自己的孩子看待的。”杨老师则在生活方面对他多有照拂。还有他的辅导员孙遥老师,“孙老师对我就像朋友一样,一直在教我如何更好地处事,我真的非常感谢她。”组织学生活动,处理学生事务……成为孙遥老师的学生助理的三年来,李成志自觉收获良多。

读研的近三年里,李成志参与西藏调研,泡研究室,撰写论文,跑实习工作……生活向上而充实。同时,他还是17级地质学专业的副班长和辅导员助理,经常负责组织学生活动,忙起来一天到晚东奔西跑。有同学问他每天跑来跑去的不累吗,李成志就调侃说:“不累,我是钢铁侠。”

充实的生活固然美好,可李成志也因此少了许多空闲时间。在理工待了两年多,他却连成都周边都没去过,甚至连市区的一些景点都没能游玩过。“原本打算,这半年写完毕业论文就好好玩一玩,看看理工,看看成都,现在看来也有点困难。”

如今,李成志已签约中国石油管道工程有限公司,他表示有机会的话会考虑读在职博士,毕竟“学习不止”。“星光不负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勤奋、踏实、坚韧的李成志,未来一定会拥有更广阔的天地。

人物名片

李成志,地球科学学院2017级地质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曾任副班长、辅导员助理,2019-2020学年“省优秀毕业生”。曾获金景福奖学金,学业奖学金,校优秀研究生,并连续两年获得国家奖学金。曾参与西藏唐加地区1:5万国家级区域地质调查。读研期间以第一作者和合作作者身份共发表见刊学术论文4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一篇, EI两篇,SCI一篇。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