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招生信息及马克思主义理论考研经历(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学院简介
北京大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讨和教育的前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四时期。1918年,李大钊、高一涵等在北大组织了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研讨集体,名为“马客士主义研讨会”。1920年3月,在李大钊的带领下,又隐秘建议树立“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讨会”,并于1921年11月17日在《北京大学日刊 》上刊发《启示》:“本会叫做马克思学说研讨会,以研讨关于马克思派的著作为意图”,正式揭露宣告研讨会的树立,由邓中夏、黄日葵、 高君宇、何孟雄、罗章龙、刘仁静等19人列名建议。研讨会在研讨、传达马克思主义方面,做过许多的作业,起过重要的作用。从1921年起到1926年,在《北京大学日刊》上都能看到研讨会发布的各种《布告》和《启示》。
在我国大学中初度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正式列入课程,揭露教学,并对学生进行查核,也是在北京大学从李大钊初步的。自1920年起,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史学系、经济系、法令系和政治系先后开设了“唯物史观”、“工人的世界运动与社会主义的将来”、“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在30、40年代,北京大学的一些教授也曾在经济系、政治系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课程。中我国公民共和国诞生后,北京大学树立了“新民主主义论教育委员会”,由许德珩、冯 定、胡世华、许宝禄、楼邦彦、杨晦、金克木、王铁崖等教授开设专题讲座,张友仁、汪子嵩、李由义、赵宝煦、许世华等任助教。何关之教授等也被聘请来校授课。此后,又树立了“政治课教育委员会”,开设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前史唯物主义”、“社会打开史”、“我国改造史”等课程,从校外又聘请了艾思奇、胡绳、何思敬等著论理专家来校授课。1952年院系调整后,北京大学树立了“马列主义基础教研室”和“我国改造史教研室”,担任全校“马列主义基础”和“我国改造史”两门课程的教育。1959年,北京大学树立“ 马列主义基础教研室”,统管全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育,由

校长陆平兼任教研室主任。1964年又会集树立了“公共政打点论课研讨室”。1978年4月 ,学校重建“马列主义教研室”。1980年,学校树立了“马列主义研讨所”,是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科研机构。1985年,学校树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辅导委员会 ”。这些机构,早年为组织全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育作出了前史性的奉献。
1992年3月17日,学校作出《关于树立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抉择》,指出 :“树立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全部遵从党的教育方针、规则办学辅导思维、实施德育首位的一个重要办法。该学院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领导下,担任共同组织全校马克思主义公共理论课的教育和思维政治课的教育,打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讨,承担高级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和党政干部的理论培训使命,并承受学校托付,组织校内各方面的理论力气打开理论研讨活动,逐步把学院缔构成我校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研讨和培训基地,变成思维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1992年4月2日,学校举办大会,宣告学院的正式树立。
2023方案接收人数:全日制50人。方案数中包括拟接收推免人数,应试生招生人数以招生方案减去实践公示的接收推免生人数为准。
二、拟接收推免人数: 20人
三、马克思主义学院招生专业及招生人数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